記得小時候住的村子裡,每到接近十月,村子裡的公告欄就會貼出「光輝十月,家家戶戶應懸掛國旗」,
其實我不大有印象爺爺奶奶家到底有沒有掛國旗,但小小的村子裡真的到處可見國旗飄揚。
那時候真的太小了,不懂政治、不懂歷史、甚至在我八歲前,整個台灣都還是戒嚴的期間,我也絲毫沒有任何的印象,
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只知道在那個籬笆內,那個小小的地方,有個安心、平凡足以醞釀我成長快樂童年的家。
現在的三重空軍一村已經被整理成眷村文化園區,有些文物展示區、電影展示區、甚至還有小餐廳,
假日的時候也有蠻多遊客,所以我特別挑了星期一,園區不營業的日子,對於想安靜拍照的我來說,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。
這裡是早期「空軍高射炮兵」家眷的居住的村落,座落美麗的淡水河邊,早期還沒有蓋好堤防前,
我猜這裡應該飽受遇大雨就淹水的艱苦。
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將這裡佔據做為高砲陣地(村落的後方還有看見之前炮台的遺址)。
以前小時候常聽家裡的長輩說,空軍的眷舍是三軍中最好的,所以說什麼都要來看看。
雖然現在已經改為眷村文化園區,做為民眾參訪並且了解眷村文化與生活的景點,
也已經拆遷了大半,留下來的部份,仍能夠看的出當時的規模真的不小,硬體的設施與環境也與其他老舊眷村不同。
畢竟當時國民政府捉襟見肘,能讓大家有個安身立命、遮風擋雨的小住所很很不錯了,
像這樣兩層樓水泥大門大戶的空軍眷舍,是真的得天獨厚啊。
↑經過剛才寫著三重空軍一村的石墩後,就會先進入這條小巷子,
兩旁都是保留下來的眷舍,舉著相機,對好焦,為了等這陣風,看國旗飄揚。
家家戶戶在年初貼上的春聯,仍然鮮活動人,讓我想起小時候每到過年前,就要和家裡的長輩一起貼春聯的情景。
爺爺字寫的好,我們家的春聯幾乎從不假他人手,全靠爺爺一個人揮毫,
他老人家有一個沈甸甸銅製的圓型墨盒,就擱在他的大書桌上,
隨時打開都有新鮮濃稠的墨汁可以用,記得那銅蓋上清楚鑴刻了一句行書: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』,
若這是爺爺的遺訓,那我還真是傳承的不錯,書沒讀多少,卻總在世界各地飄移,倒是走了百萬里路....
今天真的很安靜,沒有旅人和觀光團體,缺點就是也有很多老房子不開放室內參觀,
所以只能在外面四處拍照,剛好有一間房屋在整修,大門沒有關,我就忝不知恥的鑽進去拍照。
↑漆著綠色的油漆,鑲著毛玻璃的老窗戶,是我們小時候共同的記憶。
↑老地磚,這就是台灣早期的馬賽克磁磚
↑每個眷村裡都一定會有幾棵大樹,大樹下也一定會有幾張木椅,
老先生們在這泡茶、下棋、聊聊過往的人生,就是他們晚年最棒的社交和享受,也或許在此找到彼此心靈的依托。
↑牆上貼著可能臨摩當時重製過後的標語,現在看來格外有趣莞爾。
當時國共情勢下,執政者無力回天的喃喃掙扎,或者根本只是害怕當時軍心民心潰堤的甜蜜謊言。
唸書時初識幾個國字,大人們也常把各類牆面上的標語大字,當作是隨機小考我們的黑板,
矇懞懂懂的跟著唸,什麼都不懂,
長大以後才知道,這些標語的背後,是許多少人肩負著無比沈重卻不願意放棄的希望,
成了他們離家背景孤身在這塊小土地上能夠繼續安生,吃的下飯、睡的了覺的唯一支撐。
↑每個眷村裡也一定會有一小塊孩子們最愛的小廣場,偶爾會播個幾部露天電影,
尪仔標、打彈珠、跳房子....
必需說,在那個年代執政者的恐懼裡,真的不會有什麼有趣新鮮題材的電影,
那時候的電影真的好難看。
↑家戶相連著的設計,我家的後院跟你家的後院相通。
每一堵矮牆裡,都是一個真實的家庭,也都演繹著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,
日子,還是脫離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。
這每一片矮牆裡都住著我們小時候的玩伴,大家年紀差不多,
仿佛我還能看見在一面在牆外蹦跳,往裡頭呼喚玩伴的自己的小小身影。
↑某一戶宅子外,矮牆上隨性披著的國旗,在如今和平安然的十月微風裡輕輕飄揚。
↑行到矮牆邊,這一小株頑強落根在粗灰泥牆角裡,卻綠的生意盎然的小植物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。
不管這裡曾有多少歷史的痕跡,不論這牆裡曾經歷過怎樣的日暮晨昏,我們這些在眷村長大的孩子們,
也開始開枝散葉綿延了一代又一代,終究仰望著太陽的方向,哪裡都可以是家。
↑「人壽年豐」這是多麼美好的祝福。
不管現實的風雨如何磨練著我們的初心,
都要堅持讓自己的雙眼永遠保持眺望,但願認真生活,但願歲月靜好。